79查 > 中国药典 > 鸭跖草
鸭跖草
【拼音名】
Yā Zhí Cǎo
【英文名】
HERBA COMMELINAE
【别名】
竹节菜、鸭鹊草、耳环草、蓝花菜、翠蝴蝶、三角菜、三荚菜、桂竹草、蓝花水竹草、淡竹叶
【来源】
本品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晒干。
【性状】
本品长可达60cm,黄绿色或黄白色,较光滑。茎有纵棱,直径约0.2cm,多有分枝或须根,节稍膨大,节间长3~9cm;质柔软,断面中心有髓。叶互生,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3~9cm,宽1~2.5cm;先端尖,全缘,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,抱茎,叶脉平行。花多脱落,总苞佛焰苞状,心形,两边不相连;花瓣皱缩,蓝色。气微,味淡。
【鉴别】
本品叶的表面观:非腺毛有两种,均为2 细胞,一种短锥形,长45~60μm ,壁较厚,基部细胞直径约45μm ,顶端细胞短尖;另一种棒形,基部细胞长45~60μm ,壁稍厚,顶端细胞较长,先端钝圆,壁薄,常脱落。草酸钙针晶较多,长至74μm 。
【炮制】
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性味】
甘、淡,寒。
【归经】
归肺、胃、小肠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热感冒,高热不退,咽喉肿痛,水肿尿少,热淋涩痛,痈肿疔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
15~30g;鲜品60~90g。外用适量。
【贮藏】
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。
【备注】
(1)用于外感发热,或热性病发热不退,或咽喉肿痛,以及痈肿疮疡等症。本品性味甘寒,有清热解毒的功效,凡外感发热,或热性病发热不退,可单味应用;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。对于咽喉红肿疼痛,可配伍蒲公英、乌蔹梅或土牛膝、大青叶等同用。用治痈肿疮疡,可配地丁草、蒲公英、野菊花等药同用。
(2)用于小便不利、水肿,或湿入下注膀胱、小便淋沥涩痛等症。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,凡风水浮肿、小便不利,可配伍浮萍、芫荽等药同用;湿热下注膀胱、小便涩痛,可配伍凤尾草、萹蓄、蒲公英等同用。
(3)此外,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,一方面煎汤内服,一方面用鲜草适量,洗净,捣烂外敷。
(4)鸭跖草一药,长于清热,又能利尿。经临床实践体会,煎服本品后,能使高热渐退,尿量增加,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。故如单用本品,似嫌解毒作用不强,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。
(5)鸭跖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,功效相似,但鸭跖草的作用较强。
【摘录】《中国药典》